一场跨越四百年的文化接力正在江西新余发生,宋应星笔下“天人合一”的智慧与工匠精神,从此有了新的传承平台。
8月31日,由新余市与江西师范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的江西省天工开物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这座被誉为“天工开物城”的城市,正在努力将古代科技智慧转化为现代文化资源。
明末清初,科学家宋应星在新余潜心著述,写下中国第一部农业和手工业综合性科技著作《天工开物》。这部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巨著,详细记载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书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生态理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巧生造化”的创新智慧,穿越近四百年时空,依然闪烁着璀璨光芒。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序》中写道:“巧生以待,何需异方”。这表达了他对本土技术自信的态度,这种自信源于对生产实践的细致观察与总结江西省天工开物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天工开物文化的研究与传承迈入了有组织、有规划、有目标的新阶段。研究会邀请了南昌大学教授朱虹和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方志远分别担任总顾问和学术顾问,广泛吸纳了江西省各高校学者、研究专家及文化企业等70余位会员加入。研究会致力于搭建高层次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平台,以深化天工开物文化学术研究、推动国际交流、加强传承保护、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为建设目标。
近年来,新余市不断厚植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将城市地名融入天工开物地域标识,例如天工大道、开物大道等。这座城市举办了一系列与天工文化相关的活动,包括首届中国(新余)天工文化节、江西省“天工杯”工业设计大赛和天工开物文化学术研讨会。
据悉,新余正在完善七夕爱情、天工开物等优秀本土文化研究培育体系,进一步唱响“浪漫七夕地、天工开物城”城市文化品牌。新余不仅传承文化,更将古代智慧融入现代产业发展。这座城市拥有产能达千万吨的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可生产从0.08毫米极薄钢材到380毫米中厚板等近千个品种的钢铁产品。其中,0.08毫米超薄无取向电工钢已达世界顶尖水平,这恰似对《天工开物》中“巧生造化”创新智慧的现代回应。借此次研究会成立为契机,新余将进一步整合资源,着力建设学术研究的高地、文化传承的先锋和服务发展的智库,持续推动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现代转化与国际化传播。研究会成立当天下午,新余还举行了《科学巨星——宋应星画传》发布会。该画传由朱虹、龙溪虎教授历时五年创作,首次系统梳理宋应星的科技与人文成就。画传融入了宋应星的《野议》政论与《思怜诗》诗句,收录近百幅明代线描复刻插图,并配现代科学注解,让“倭铅”“乃粒”等古籍术语更易理解。
未来,新余将打造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传承地、天工开物文化国际交流地,以及全国青少年科普研学旅游目的地,全面促进地方文化、科技与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会不仅致力于学术研究,更着眼于文化产业化发展。
他们计划通过建设天工开物文化体验中心、开发文创产品、设计研学旅行路线,让这部古代科技巨著真正“活”起来、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未来几年,新余还将推动天工开物文化数字化工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天工开物》中的古代技艺动起来、活起来,让更多人能够直观感受中国古代科技的魅力。《天工开物》记载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创新精神和生态智慧。研究会的成立,正是要让这种精神与智慧在当代继续发扬光大。
(江亚琴)
在线炒股配资开户,配资咨询平台,小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