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储君问题,不仅仅是家务事,更是关乎江山社稷稳定的大事。倘若皇帝因各种原因迟迟不肯立太子,群臣便会忧心忡忡,反复进言,生怕国本动摇。北宋名臣韩琦,正是这类大臣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治国有方的宰相,更是两度热心推动皇帝立储的重要人物。
---
宋仁宗晚年的接班人之忧
第一次发生在宋仁宗年间。宋仁宗在中国历史上堪称仁厚贤明的帝王,但他一生有一桩难以释怀的憾事,那就是膝下子嗣凋零。尤其是三个亲生儿子,皆未能长大成人。随着年岁渐高,皇位传承的问题愈发迫切,若不早定接班人,便可能引起政局动荡。
然而,仁宗对“立储”始终犹豫不决。无论是包拯还是司马光,皆无法说服他接纳旁支子弟作为继承人。韩琦在任宰相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深知此事关乎天下安危,便主动运作。他不仅以宋太祖将皇位传给弟弟的故事劝谏仁宗,还联合欧阳修、司马光、曾公亮等朝中重臣,形成合力,共同敦促仁宗面对现实。
最终,在多方压力下,宋仁宗只得认定赵曙为储君。次年,仁宗驾崩,有了太子在位,皇位顺利过渡,赵曙登基,是为宋英宗。这一安排,确保了朝局的稳定。
展开剩余70%---
宋英宗体弱多病,再次面临立储
然而,世事难料。宋英宗自幼体弱,是个常年缠病的皇帝。他即位不久,因身体抱恙,政务常常由曹太后垂帘代决。英宗虽有儿子,却迟迟不肯确立太子。这在古代封建社会并不罕见,因为皇帝若早早立储,仿佛是在暗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往往令他们心中忌惮。
韩琦作为宰相,日日侍奉左右,看得清楚。英宗病体虚弱,三天两头抱恙,尤其在治平三年染下重疾,几乎自认大限将至。于是,他终于接受韩琦的建议,立长子赵顼为太子。这一果断之举,再一次保障了王朝的稳定。果然,不出一个月,英宗驾崩,赵顼顺理成章继位,即后来的宋神宗。
---
权力交接中的惊险一幕
英宗弥留之际,群臣本已安排赵顼入宫继位。按照宋制,新君应在先帝灵前登基,以昭正统。谁料,当赵顼匆匆赶到时,宫中突生异变:龙榻上的英宗手指竟微微动了一下!场面顿时凝重,所有大臣皆心头一紧。
太医再度被召回宫,细细把脉,以确认皇帝是否真的气绝。但参知政事曾公亮心有顾虑,悄悄拉住韩琦,低声问道:“陛下若未驾崩,而我们却已拥立太子,这岂非有谋逆之嫌?”这忧虑并非无端。当年宋太宗战事中一度失踪,大臣们误以为他殉国,打算拥立赵德昭。太宗归来震怒,导致赵德昭忧惧自尽。前车之鉴,令人心惊。
韩琦却胸有成竹,斩钉截铁地回答:“即便复生,也只能为太上皇。”这一番话,顿时稳定了军心。他的坚决态度,保证了继承大局不被动摇。
最终,太医的诊断确认英宗确已气绝,虚惊一场。赵顼顺利登基,是为宋神宗,并由此开启了北宋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浪潮。
---
韩琦两度敦促皇帝立储,不仅稳固了朝局,也为大宋避免了可能的动荡。这个故事说明,古代帝王的家事与国事密不可分,而明智的宰辅在关键时刻的坚持,往往能改变王朝的命运。
参考资料:《宋史》
发布于:天津市在线炒股配资开户,配资咨询平台,小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